第五届广西发明展:古老风味融入现代观念 更值一品
2015-10-27 15:33:58 张钰斌 周媛媛 梁湘宜 玉林日报
古老的文化没有市场?
在第五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之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演上,一个个圆乎乎、萌态可掬的布娃娃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尽管这些布娃娃没有五官,但通过对他们动作的推想,一个个福娃娃的容貌顿浮脑海。
令人颇为奇怪的是这些布娃娃的怀里,都抱着一颗珠子。他们似乎是努力地伸展着手脚,想把珠子环抱,或许是珠子太大,又或是他们的四肢太短,他们始终无法将整颗珠子环抱。这让他们带了些滑稽,又有着娃娃天生的真挚。在它的身上,有一股似是檀香的味道,十分好闻。
店老板黄桂珍女士是土生土长的百色人。她告诉记者,这些布娃娃叫做麽乜,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
让文化更源远流长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麽乜几近失传。这些年又重新拿出来做,是因为不想让一种文化消失太快。我想告诉后辈,过去几千年的生活里,曾经有过这样一种东西,它身上有着我们壮族人的传说。”黄桂珍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段历史中,麽乜曾经被当做四旧被禁止。
“以前每每过端午,心里面很想做一些麽乜,但是那时谁都不敢。”黄桂珍说,“现在好了,政策开明了,做麽乜的风气慢慢开始恢复。只是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从祖母辈那里,黄桂珍继承了麽乜的手工技艺,看着这种技艺一天天在消失,她感到遗憾。
“2008年的时候,我看中央卫视,见一个简单的小玩意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我们的麽乜肯定也可以。这或许是将这门技艺保留下来的办法。”黄桂珍说,她重新拿起手中的针线,开始制作麽乜的理由,除了那份深藏于心的历史情感外,更多是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
如今在百色右江区,黄桂珍创建有一家五妹麽乜手工作坊,作为右江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基地,她将一些年轻人招收作为徒弟,在这里教授他们制作麽乜的技艺。“略感到可惜的是,我的徒弟并不是很多。”黄桂珍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爱上这门技艺,做文化传承的自觉者。”为了这个目标,黄桂珍主动走进高校给学生讲授麽乜的历史,手把手将麽乜的制作精华送给高校学生。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右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工艺品“麽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结题验收,而她也成了右江区民族手工艺传承人之一。
但一项古老的技艺要在新时代得以生存,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毕竟,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品味。”黄桂珍说,“应当要赋予麽乜更丰富的内涵,让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创作的福寿系列、民族风系列、艾香系列、沉香系列,在各地的展销会上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不同的人,毕竟需求也不一样。”黄桂珍说。
麽乜背后的历史
“麽乜,在壮语中有神与母亲的意思。现在,人们佩戴麽乜,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性祈福的作用,意味着招百福、除凶秽。”黄桂珍说,“除此之外,我们也用来做香囊饰品,这样的饰品往往别具风味。如果你爱上的是一个壮族姑娘,那么就送她一个麽乜的发簪吧。”
文化的信仰,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而文化在历史中的分流,使得我们的世界充满多样。黄桂珍告诉记者,在麽乜的身上,同样流传着浪漫的英雄传奇。
在壮族的故事传说里,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烤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龙是负责照看龙珠的守护神。有天,龙珠突然失落,在右江支系澄碧河畔,龙在壮族青年伯皇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找回龙珠,使太阳重现光辉。后来的端午时节,人们会在右江、鹅江、澄碧河交汇处的三江口建起祭龙台,并用布制成人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称之为“麽乜”,来供奉和纪念英雄伯皇。
“通过壮族人民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演变,在制作中加入了艾草、菖蒲、苍术等中草药为芯,成了现在这模样。这是壮族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黄桂珍说,“真的,希望历史文化被记住。”
的确,如果我们把历史给抹杀了,我们如何给未来一个充实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