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提质效 春风化雨润“新苗”
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483家;地市级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75家,覆盖全国52.6%的地级市;在全国建设34个综合业务受理窗口,累计服务创新主体超300万次……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公共服务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数据背后,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十四五”以来,通过优化服务网络布局、强化数字化支撑、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我国实现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创新的沃土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正以“春风化雨”的浸润之力,滋养着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苗”。
体系化布局 筑牢服务根基
“以前办业务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就能办理!”江苏省南京市一家医药科技公司对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站的“一站式”服务赞不绝口。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各项部署,加强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的指导意见》等20余份政策性文件,为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政策的引导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服务规范、智能高效的多层次、多元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为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国家知识产权局修订了《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发布办事指引72项,推动全国知识产权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印发《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意见》,2023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探索适合本地的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服务体系。甘肃搭建贯穿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标准框架体系;山西、海南等地动态更新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让服务内容更加清晰透明;在安徽,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小程序实现高频服务事项“掌上查、指尖办”,极大提升了服务的便利性;福建发挥品牌指导站作用,助力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培育,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全国上下齐心合力,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制度模式标准化、实施运行规范化、办事程序便利化。
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各地不断探索开展重点服务。技术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总数达935家,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超85%的工作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以及数字创意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服务。
“体系化建设的目标是让服务‘触手可及’。我们将坚持普惠服务和重点服务并重,持续扩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度,让更多创新主体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化驱动 提升服务效能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60种基础数据、28个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实时更新,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地图”。
从“线下跑腿”到“一网通办”,从“人工服务”到“AI赋能”,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正经历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平台、强化区域创新实践、推动服务模式升级,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智能化服务支撑。
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数字化服务迈出重要一步。平台汇聚400余种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实现权利人图谱分析、行政执法、保护监测等业务功能。
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前提,各地对此积极探索实践,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信息化水平。例如,浙江打造全球商标数字化监测系统,开展常态化监测和风险信息筛查,持续加强海外商标抢注智能监测预警;安徽、河南等地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设特色化专利专题数据库;湖北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的互联互通;陕西上线运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接系统;西藏建设高校科研管理知识产权登记系统等。
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各地积极构建权利人专属服务空间,便利权利人一键查询名下全部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和智能问答。一些平台的智能客服能够快速理解用户需求,提供准确的解答,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专利信息传播利用方面,数字化手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济大学利用图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大数据模型,实现存量专利的可转化潜力预测与可转化对象推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市场化协同 凝聚发展合力
知识产权的价值,最终要靠市场来验证。如今,市场导向的创新协同机制正在打破产学研之间的隔阂。各地服务机构不断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着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着力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引导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精准对接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机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保护和转化运用全过程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利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引入、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充分发挥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引导各地举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活动,为服务机构和创新主体搭建起“鹊桥”。北京、江苏、广东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行动,为1000余家企业按需提供服务;山东针对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助企成长”“助企攀登”“助企远航”系列行动;湖北开展“实验室走进审协湖北中心”服务活动;河北深化部门联动,开展知识产权支撑高水平创新信息服务……在一场场助企惠企活动中,供需匹配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正在逐步成型。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实施的专利信息传播利用项目中,各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深度“联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牵手山东省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便是一段佳话。针对实验室在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领域的需求,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开展专利分析,精心撰写的《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专利分析报告》,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发展建议,帮助企业明确技术研发方向,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黄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