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传统工艺走得更远

    作者:张钰斌 陈思莹    2017-11-06 09:31:19

10月27日,第七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在玉林市举办,开幕当天,汇集各地文化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展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

文创产品的新活力

邓凤竹是桂林惠仁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30年前,一名新加坡老板运来一批“宝石”,请从事设计工作的邓凤竹帮设计宝石画。邓凤竹从中国传统的百宝嵌那里得到了启发,制作了第一幅宝石画。从此,邓凤竹与好友吕珊蔚开始了宝石画探索之旅。

刚开始时,两人在A4纸大小的画纸上用漓江石做出简单的小动物造型,随着不断尝试和学习,她们选用的石材越来越多样化,画幅越来越大。“制作宝石画的步骤繁杂,首先要设计图纸,再拷贝到板上。接下来的配色需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合理搭配。”邓凤竹告诉记者,她们的作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让邓凤竹最引以为豪的是,她和吕珊蔚在1999年参与设计创作的宝石画巨幅画作《八桂欢歌迎归燕》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为纪念品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

“6个人花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光宝玉石原料就有39种,用了73800多粒。”回想当年,邓凤竹依旧充满着自豪。

2012年,邓凤竹和吕珊蔚等人创立桂林惠仁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仁爱之心带领残疾人团队,致力于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作。多年来,桂林惠仁公司旗下的宝玉石画、桂林石画多次获奖。

“我们做的是传统的工艺,也是创意的工艺。我们相信,有创意的文化工艺品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邓凤竹告诉记者。

在邓凤竹展示的一幅幅漓石画中,风雨桥、象鼻山、日月塔、漓江等那些最具记忆的景物被镶嵌在画里,惟妙惟肖,而在石子的崎岖中,让人有一种立体的观感。

“每一种传统的文化工艺品,都包含着那一片地方生活的人们的信仰和理想。因而,我们做文创产品,就要立足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邓凤竹说。

传统手工艺需要“工匠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尽管在发明展中的工艺品多种多样,但整体上仍存在着原创性不高、产业化道路步履维艰等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标准化、低质量、高相似度产品带来了整个市场氛围的转变;另一方面,许多文化工艺品成品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给文化工艺品市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采访中,多家参展商向记者坦言行业困局。

“传统手工艺品在呼唤‘工匠精神’。地域文化工艺品应当摆脱旧时的设计、生产、销售模式,走一条少抄袭、多创新、重环保、建品牌、树口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吕珊蔚告诉记者,“创新,是今后工艺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