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有优品】三江茶:一捧三江茶 一份侗乡情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生态产茶县。位于广西柳州市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这里山峦起伏,温润多雾,绿林苍翠,溪涧纵横,森林覆盖率达78%,茶园分布在海拔800至1000米之间,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环境优势。
三江县属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降雨量1548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土壤为富硒红壤,有机质含量很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为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集雾水之精华,聚大地之灵气,在如此有利的生态环境下产出的三江茶跻身名茶之列,色泽和优良风味尽显。三江茶有三江绿茶和三江红茶之分。绿茶条索厚重、色翠绿、富光泽;叶质柔软,干茶灰白,香气清高;茶汤色泽绿亮,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口感清甜、回甘。早春二月,三江绿茶之早春茶最先登场,以叶嫩、色美、味香、质优而闻名遐迩。三江红茶则茶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金毫显露;茶汤汤色红艳明亮,干鲜醇厚,馥郁持久;茶底柔软匀整、古铜红韵,闻之清新。在绿与红之间不断品味,继而领会三江茶自然品质之本真。一杯好茶,在茶与饮者之间,不仅隔着无可替代的地理条件,更有着神奇的制茶工艺。侗族人民崇尚自然,融入自然,一直秉承自然的生态观,制作生态农品。
在追求效率和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社会,三江茶依然有条不紊地坚持着异常繁杂的制作工序,这是制作真正好茶的标配。新鲜茶叶采摘后,摊青、杀青、晒青、揉捻、干燥……每一道工序都浸透着茶农们的辛勤劳作和对茶文化的独到见解。
据民国《三江县志》卷十“乡约”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勒碑的同乐乡苗族条规,第六条说偷盗“鸡、鸭、鱼、狗、羊、棉、桐、茶、粟、柴等,花红二千”。由此看出茶是民众劳力之产,获得“重典”保护。民国三十五年版(1946年)《三江县志》对三江人民栽茶采叶用以打油茶进行记载:“日食三餐,都爱以茶叶研为末,以之煮油茶,拌饭而食”。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评述》中考证“古象州”即为现今的柳州,对其出产的茶叶品质,陆羽给出了“往往得之,味道极佳”的好评。
三江茶浸润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现如今以茶入药、以茶为食、以茶会友、以茶结亲、以茶祭祀……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茶的身影。近年来,三江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融合发展思路,持续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健康、风情浓郁的茶旅一体化茶园,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三江茶”在2012年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企业商标”的管理模式,推动地理标志商标标识规范化使用,有效破解经营主体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多而不强等问题。发挥双品牌叠加效应,提升地标产品产业价值和品牌知名度,推动当地茶叶产业走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子,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目前,三江县茶叶加工主体有490家,有“侗美仙池”“三江春”“布央”等茶叶类有效注册商标436件,获核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12家,三江茶种植面积21.5万亩,茶叶产业覆盖全县162个行政村,带动农户7万余户,年综合产值达86亿元,成为侗乡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