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英家大头菜——百年传承菜 一品红色香
每年秋天,走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英家村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田园画卷。一望无垠的田园里,除了金灿灿的稻田,还有成片成片散发出阵阵清香的绿色菜园,这就是有着“钟山一宝”之称的英家大头菜。
钟山英家大头菜源于思勤江上游岸边,思勤江为桂江上游支流。宋朝以前,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围炉而火”的原住民;明朝时期,广西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山东征南将军钟益率领钟家军平定起义后,采取耕戍结合的方式长留钟山;明王朝推行以夷治夷,也从广西东兰调土司兵到今钟山境镇压农民起义,后同样以戍耕结合留住这里;明万历年间,地方土司黄仲掘组织对思勤江大爽峡谷进行一次疏浚,大小船只开到英家,从此英家得以开发,一个山区腹地建起了螺山、七甲两条商业长街。此后,广东的客家人不断涌入英家,在英家经商、垦植,客家人勤奋,能吃苦,他们不但带来谷物,也带来各种菜种,大头菜就是其中之一。
英家大头菜的栽培、种植历史已四百多年,其腌制、糖化、贮存工艺也传承了四百多年。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所种植和腌制的大头菜口感非常好,得到广泛认可,其传统制作工艺和饮食文化在钟山得到普及与传承、并广为流传。
随着英家大头菜声誉的提高,英家大头菜成为一项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通过思勤江走出家门销往梧州及广州。到了清康乾时期,英家古镇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为了经商的便利,广东人在英家建起粤东会馆,此后英家商品贸易更是日益昌盛,英家大头菜也通过梧州、广州远销各地,从此英家大头菜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土特产品。
在革命年代,英家大头菜就像当年延安的南瓜汤一样,是革命前辈们的主要食材之一。1942年桂林“七九”反共事件后,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工委转移到钟山英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领导和指挥全广西党组织坚持革命,就是靠一碗稀粥一口头菜、一个红薯一口头菜度过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英家大头菜甜脆香、口感好的独特品质给许多老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家革命老区的人民常常带着英家大头菜看望革命老前辈,倍受老前辈的喜爱,他们常常告诫后人,这是英家特色农产品,也是英家革命老区人民非常厚重的心意,一定要珍惜。
英家大头菜素以“味美鲜香、咸淡适宜、略有甜味、质地脆嫩、菜片整齐均匀”,以及含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锌、硒和多种维生素而著称。
地里完全舒展开的大头菜,翠绿色,直径能有成年人小手臂长,头菜比展开的手掌还要大。技艺娴熟的英家村人,从拔菜、削须、切菜、腌制、铺晒……要经过多道工序,最后将大头菜晾晒起来才成为大头菜。
盛夏时节,一碗稀粥,一片英家大头菜,吃起来清爽消暑;冬天,如感冒发烧,不想饮食,来一碗热粥,一片英家大头菜,也是一样开胃。英家大头菜烹煮来吃的花样也挺多,可直接切来炒五花肉,也可以与猪肉或猪骨做汤,当然最好吃的就是把英家大头菜与半肥瘦的五花肉一起剁碎用文火清蒸,不用放盐,也不用放油,清新爽口。闻之,喷香扑鼻;尝之,唇齿留香。
原本英家村只有一些散户种植大头菜,规模、产量不高,近年来实行“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种植户”模式,辐射带动了示范区周边群众发展英家大头菜的种植、加工、营销。通过自种、土地托管与流转、村集体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实现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增收共赢。2016年:“英家大头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3月: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2023年:“英家大头菜”确定为自治区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
目前,钟山县英家大头菜产业示范区种植英家大头菜约5260亩,年产英家大头菜9100吨以上、产值达到9000万元,2023年钟山县英家大头菜产业示范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四星级)”。引进培育盛园公司、中盈公司、锦茂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英家大头菜”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8家,全年实现英家大头菜加工量289.6吨,产值933.48万元;英家大头菜示范区融入了红色教育旅游,2023年英家村接待游客20.65万人次,带动消费2120多万元,大头菜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菜”“致富菜”。
载誉满满,红色留香。这样一颗传承百年的钟山英家大头菜,凭借着朴实无华的外表、丰富的营养、出众的口感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这鲜味背后也蕴涵着一部红色的广西史,如果您到广西钟山来,定不能忘记尝尝英家大头菜!